1881年9月25日生。
选角?
十年之隔,他和她面世了。六七十年以后,他和她又在舞台上重逢了。当我在香港细阅这些段落时,在北京必也有读者正在掀书—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,没有时空阻隔,鬼神也就浮游一念间。
看过《一笔Out消》吧?受制于英国bbc电视台《WeakestLink》的原装版权,一切有规有矩,行尸走。现场烟雾弥漫,
沉死板。一个个被踢
局的人垂
丧气,怨恨莫名,死不甘心。“累街坊”固然要out“表现佳”也站不住。因为人
丑恶,现实残酷,互相利用又互相排挤之后,最后只得一人胜
(他肯定不是最
的一位)。这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人间地狱,由谁审判勾魂——便是我们那凶
,冷冰冰,为窒人而窒人的黑衣无常DoDo
了。
人生、戏剧、斗争、善恶、恨、名利、胜负、苦乐…就这样混作一堆,化成农历七月的一阵焰火
烟。
一百年没变过。
遥祭鲁迅先生。
泽东称: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。”
1936年10月19日逝世。
连那句之不厌的经典对白:
似乎也是无常君的专利。
“众望所归,冇得留低!”
,颈挂两条纸锭。垂、垂手,弯弯曲曲的走一个全台(走圆台。内行人则说这是走了一个“心”字)。心事有谁知?
(《女吊》是同年9月19-20日写的。)
以近日最闹最刺激的娱圈暴力案件而言,
冤受害的男吊,应有(起码)两位,他们都
而
但又不想多言,还
泪忍
满台跑一个“心”字,只望早日可以落幕下台,还我自由重生。
既然已有女“无常”,则“女吊”理应改为“男吊”才较公平。
不必了。有现成。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幸好他“不必”经历文化大革命。
原名周树人。浙江绍兴人。
又有奇想:“如果在香港,也搬上了舞台,该如何选角?”
——五千年来,也没变过。
享年五十五岁。
女吊衣红,只因走投无路去投缳之际,已有作厉鬼复仇之准备——但成为女吊,又基于利己主义,往往为了“讨替代”,忘记了“复仇”受了委屈苦楚,白死一场,又白忙一场。后来还有男吊来,为了争取那被“替代”的
冤悲泣者,二鬼还争论、动武,向更
层的王灵官求个公
。主事的当权派,一鞭把恶鬼打死,女吊才可继续活动。被压迫者没有什么能力去报复“只有明明暗暗,
血吃
的凶手或其帮凶们,这才赠人以『犯而勿校』,或『勿念旧恶』的格言。”
非生非死,亦幻亦真。